高校体能训练助推体育课程改革的实践策略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我国体育工作的根本方针和任务。大学阶段正是人体机能的“黄金期”,在此期间通过良好的体能训练,可以使身体素质产生质的飞跃,收获更好的健康水平。“教育”与“体育”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已经成为战略性的关键词。新时期的高等教育必须将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作为一项重要的培育工作。随着专业领域的划分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高等教育的整体状态在持续优化。高校体育教育需要规范课程设计,科学化、创新化施教,促进大学生体育运动的自觉性,以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和社会发展水平。发展路径之一,便是通过在常规的体育选项课中引入体能训练,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专项强化,夯实学习运动技能的基础。


(资料图)

现阶段的高校体育发展,对于体能训练的理解和实施尚有提升空间。在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式仍占主导地位,形式相对单一,需要加强体育课程对于大学生的吸引力。传统体育教学主要关注的是“教”,重在对运动项目技战术的标准化要求,如今要更多地从“身体力行”的角度组织开展实践训练,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虽然已有部分高校增设了一定量的体能训练内容,但是这些内容大都针对选项课的大纲“量身定制”,任课教师优先强调整体的运动强度和运动量,再考虑学生的身体条件、兴趣及接受能力。对于身体条件欠佳的学生,如果贸然采用一些超出其承受能力的方式,非但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反而容易“拔苗助长”,影响学习积极性,甚至会引发不必要的运动伤害事故。这也时刻提醒我们,虽然体育选项课中开展体能训练十分必要,但前提必须是通过科学的教学模式进行差异化培养,确保每名学生都能在体能训练过程中收获成长和快乐,从而为体育选项课的进一步发展创造积极的环境。

选项课中引入体能训练对高校体育教学的良性影响

体育强国建设功在当下、利在千秋。高校体育教育是实现体育强国的重要牵引力。体育选项课作为高校体育的创新方向,不仅体现了差异化的体育发展策略,还能满足大学生多元化的发展需求。在体育选项课的教学中,规范、合理的体能训练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运动观念,使他们了解某项运动需要何种身体素质,领悟如何训练才能提升这些素质,知悉提升之后如何服务于运动技术的学习。在正确的认知建立之后,学生能够增强自信心,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鞭策自己积极主动练习,提升学习效率的同时最大化地规避运动损伤。在选项课中引入体能训练,可以促使运动技术、身体素质及教学安全相辅相成,有利于学生长期保持运动的兴趣与习惯,侧面推动终身体育的发展。

选项课与体能训练之间的协同原则

在现代教育体制改革中,学校被要求以兴趣为导向,引导学生参与课程学习,并形成积极的运动习惯。选项课正是基于这个教学出发点而构建的,允许学生选择他们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并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进行培养。体能训练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帮助学生更加高效、安全地形成“运动惯性”。体能训练与选项课之间必须相互匹配、协调一致,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成效。

在开展选项课教学前,教师应该全面介绍选项课的内容、训练难易度、训练预期效果,从体能角度对课程中的运动技术实施分解规划,让学生可以与自身的身体素质进行匹配,差异化地制定相应的训练方式,达到以“体”促“教”的目的。例如,如果学生选择了篮球项目作为选项课,那么体能训练就可以围绕篮球的技术动作进行特定训练,如针对横向滑步去练习侧向的弓步蹲起,或是模拟投篮动作练习借力肩上推举等。这些体能训练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也能增强他们在篮球课程中的运动技能,从而提高其在选项课程中的学习效果。同时,选项课的考核指标也应实行差异化配置,基于科学的信息化数据分析与评估,得出最佳的运动量化指标,以此作为体能训练的参照标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运动强度、运动量及休息时间可以纳入动态监控,并配合使用主观感觉量表,最大限度防范运动伤害,确保体育课程的安全实施。

体能训练全程都应抓好意志品质和兴趣热情的培养。意志品质本来就是体育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能训练往往需要长期坚持和努力,这就要求学生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在选项课中,教师应该注重结合运动专项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鼓励他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轻易放弃,通过不断努力和坚持提高自己的水平。兴趣热情是学生参与体能训练的重要动力。如果学生对某项体育活动感兴趣,教师可以帮助他们剖析体能训练在这项运动中的意义,令其更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进行训练。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该尽量选择那些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内容与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体育选项课中实施体能训练的策略

高等教育模式的快速转变要求我们对训练模式不断创新,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和信息化的监测手段,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构建体能训练“模块”,为提升高校体育教学效果提供有力支撑。

优化体能训练设施,强化教师专业能力。体育设施的合理利用是提升体能训练效果和降低运动伤害风险的关键。随着高校体育教育内容的不断丰富,各种新颖的运动形式和设备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这对教学训练与后勤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可能会面临设备短缺或维护困难等挑战。需要根据体能训练的内容与形式引入专业器材,同时做好运动保护和器材维护。除正常的教学采购外,可以考虑与当地的体育训练基地或运动俱乐部合作,共享设备资源;在校园内设立专门的器材维护团队,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安全。此外,专任教师也应定期进行专业进修,保持运动理论和器材知识的学习,通过自身能力的提升保障融合式教学的发展。

构建科学考核评价体系,借助科技手段服务个性化训练。体能训练不仅需要科学的训练方法,也需要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针对高校的选项课程设置,我们应根据课程的特点制定相应的体能训练目标和考核评价标准。体能训练既有长期目标也有短期目标,既有普适性目标又有具体项目目标,并设置不同的体能练习积分。此外,每个人的身体能力都截然不同,体育教学尤其需要处理好共性和个性的关系,这方面可以考虑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比如,我们可以依托数字化、信息化平台,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评估每个学生的现状;然后根据这些数据为每位学生“量身定制”与之相符的体能监控指标和训练计划,同时通过数据监测学生在上课过程中的运动表现,并反馈课程的训练效果;最后,将课程资料纳入智慧校园系统,建立学生体能训练数据库,供同期或后续教学参考。这种做法不仅有助于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还可以防止因训练过度或方法不适引发的运动伤害。

凭借趣味满足心理,强调挑战培育心理。在现代体育教育过程中,了解与把握运动心理至关重要。体育运动是增强体质的有效手段,但是由于在练习过程中会伴随主观疲劳和体力损耗,学生难免会产生畏难情绪。因此,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学生的运动心理,积极将团体游戏、健身舞蹈、普拉提等多种练习形式引入体能训练中,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余地,满足多元化的主观需求,同时也能避免千篇一律的传统练习带来的枯燥感,以激发学生的训练热情。在满足心理需求之后,教学要抓住训练中的关键点,把控运动负荷的量度,引导学生在合理范围内尝试突破自我完成目标,积极接纳训练中产生的疲劳感及训练后的不适(非伤病),通过每一小步的积累换取大踏步的前进。

高校体育选项课中开展体能训练,是推动高等教育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引擎。这不仅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身体特点和学习需求,更要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训练过程、训练手段等多个维度出发,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借助科技手段服务创新教学模式。新体系在强化学生身心能力的同时,也助力体育教学的现代化转型,推动高校体育事业迈向新征程。

(作者系北京建筑大学体育教研部讲师)

关键词:

为你推荐

新股
市场
Copyright@  2015-2022 大河证券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京ICP备2022022245号-75   联系邮箱:435 226 40@qq.com